文/劉雁翔
伏羲文化溯源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尋我們民族的根,伏羲這個偉大的名字是無法回避的。雖然伏羲的事跡籠罩在神話和傳說的迷霧之中,但理性思考,無論是神話,還是傳說,都是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不乏人類歷史童年的史影。沒有了伏羲為源頭的三皇五帝,也就沒有了文字發明之前的歷史。
關于伏羲的記載,先秦時期即出現在《管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典籍之中。上溯淵源,甘肅省天水市所轄的武山、甘谷出土有人面鯢魚身紋飾彩陶瓶,正當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藝術寫照;甲骨文中即有兩“蟲”相并的字形 ,有學者認為此即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的抽象化,都可證伏羲的傳說起源很早。秦漢以降,在人們的精神信仰層面,伏羲三皇之首、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奠定。不論官方或民間, 史家撰著歷史都將伏羲奉為歷史人物,是和夏禹商湯一樣的圣王。
伏羲文化的實質及其基本內涵
伏羲不僅代表個體,也代表群體,更代表一個時代。伏羲畫八卦、結網罟、興嫁娶、創樂器、定姓氏、制歷法、理庖廚……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擎天明燈,照亮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三國時期大文豪曹植《太昊宓犧氏贊》云:“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經地象天。庖廚祭祀,罟網魚畋;瑟以象時,神德道元?!狈藙撝频闹T多說法,其實就是原始文明的集中反映,是一個上古時期的文化象征。這些說法使許多長久造福于人民的事功有了物主,以便讓人民崇拜,以便引領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人文始祖”,民間稱“人宗爺”或“人祖爺”。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附著于伏羲身上的創制即發明創造?,F代意義上的伏羲文化內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俗、軼聞傳說、史籍記錄等都屬于伏羲文化范疇。
秦漢大一統,伏羲及相應的文化通過三個層面傳播:其一,典籍傳承層面,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代不絕書;其二,圖像傳承層面,伏羲、女媧交尾像被廣泛采用,頻頻出現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其三,祭祀傳承層面,從官方到民間都是設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容博大、綿延不絕的伏羲文化,而對伏羲的欽崇自然而然成了幾千年來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的歷史地位
伏羲氏是中華人文始祖。歷史上的“三皇”有五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其中都有伏羲,且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伏羲非凡的功績使然,特殊的貢獻使然。
伏羲代表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也是龍祖。伏羲形象始終和龍緊密相關,如戰國楚帛書就有“故有龍雹戲(即伏羲),出自雷澤……”說法,此類記述包含著一條遠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龍為圖騰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龍)身形象,其實質便是伏羲就是中華祖龍。20世紀以來,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都出土有龍文化文物。從而可映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神,華夏先民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顯亮的旗幟。伏羲而下,炎帝神農、勾芒、共工、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圣帝明王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創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而龍也就成為中華文化內涵博大、團結奮斗的偉大的標識。無論何時何地,“龍的傳人”這一口號始終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團結奮進的“粘合劑”。有一句歌詞唱得好:“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以伏羲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貢獻是“始作八卦”,對此《周易?系辭下傳》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跋缔o”而后中國傳統文化對伏羲“始作八卦”深信不疑。司馬遷《史記》設有伏羲本紀,而其《太史公自序》有云:“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币园素詾榛A,奠定了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完整系統,從而構筑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吨芤住窔v來被奉為六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柱,眾多哲人學者推演說解就形成了易學。易學作為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伏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伏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綜而言之,伏羲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起來的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體現著一個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獨占儒家道統淵源譜系人物之鰲頭。班固《漢書?古今人表》究極經傳、品第人物,人分九等,其“上上”一等者即圣人,序次分別為: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從國史層面確立了伏羲開天圣人、人文源頭的地位。這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正如明代大學者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記》言:“惟太昊繼天以開物、以畫卦、以造書契而立極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詩》《書》《禮》《樂》《春秋》。有書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圖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伏羲文化是中華大一統政體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系統中圣王地位的奠定和中華大一統政體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說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華大一統政體的必然產物。伏羲傳說同源一體對國家的統一有積極意義。秦漢而下,在京師都設有祭祀伏羲的祠宇。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數民族政權為例,北魏一朝許多祭祀伏羲的專廟見于史籍;金代詔命在河南陳州、秦州卦臺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詔命全國范圍通祀三皇,大建三皇廟;清代除在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伏羲之外,國家層面對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續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統二年。民間而言,全國各地有為數眾多的伏羲廟,南北均有,分布較集中的黃河流域達50余處。伏羲傳說故事成百上千,在多個民族中都有傳播。迄今發現西漢以來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畫像磚、畫像石、絹畫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圍廣大,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麗墓葬亦多見。以上列舉可證伏羲是歷史選擇確立的中華民族的共祖,對民族團結有積極意義。
伏羲時代即史籍所言的“羲皇代”“羲皇上人”是安樂和諧、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在中國歷史上始終認為存在過一個無君無王、無稅無法、無饑無寒,至淳至真,集百美于一身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羲皇時代。不論是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小國寡民理想(莊子認定老子所言就是伏羲所在的時代),還是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清信修睦”的大同世界,至而陶淵明的桃花源,都是羲皇時代的不同注腳。正如古人解說《桃花源記》主旨——“此即羲皇之想也”。本此,人們對伏羲的尊崇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向往美好生活的觀念。歷代詩歌對“羲皇代”大加贊頌,如“幸逢堯舜無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等,或以“羲皇上人”為名號。以伏羲時代為最高政治理想,對歷代的執政者不無警示意義。
伏羲禮贊
伏羲和伏羲時代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動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歷朝歷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我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富強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無疑會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起到積極的作用。
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禮贊》言:“伏羲氏作為人祖,是神話?是傳說?還是歷史?如果是神話,這種神話,顯示了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傳說,這種傳說,留下口頭相傳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歷史,這段歷史,更記錄了我們先祖的光輝業績。從神話、傳說、歷史中,我們深深感到伏羲氏是人文之祖,智慧之靈,教化之圣,鑄魂之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