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 推動 傳播?——天津文化考察散記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姬廣武
天津,是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2023年5月24日至28日,甘肅省政府文史館黨組書記、館長王華存帶領館員李葆竹、錢墨君、李雅成、蔣宜民、劉大林、李秀峰、王坤和、陳自仁、秦理斌、金耀偉、朱明山、張光義、劉恩軍,研究員姬廣武、安文麗、王智斌、許林和工作人員王處機、閆紅英、李萍、周偉等一行22人,赴天津市參加 “津隴情誼濃,翰墨寫華章——甘肅天津文史研究館書畫作品聯展”。其間,還在天津市進行文化考察和采風,并進行筆會交流活動,收獲多多……
一場高品位的文化藝術盛宴
初夏時節,天津美術館,氣氛熱烈,群賢畢至。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筆墨丹青藝術形式,展示多年來津隴兩地精誠團結、協作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魂、謳歌時代、續寫情誼的“津隴情誼濃 翰墨寫華章—甘肅天津文史研究館書畫作品聯展”于5月24日在天津美術館開幕?;顒佑商旖蚴形氖费芯筐^、甘肅省文史研究館聯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甘肅省鄉村振興局共同舉辦。
天津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冀國強,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事室主任王衛民,天津市委副秘書長徐軍,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長魏世華和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王華存、二級巡視員王處機等兩省市有關領導和天津文化界人士以及書畫愛好者70余人參加開幕式。
近年來,津甘兩省市文史研究館持續深化館際文化交流合作,互學互鑒,相融并促,充分展現兩地書畫藝術家用文化塑魂、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的精神風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籌辦好此次聯展,天津、甘肅兩地文史研究館組織廣大館員和特約研究員深入甘肅文化遺址、產業園區、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多地開展文化調研、采風考察,堅持一線挖掘素材、提煉主題,傾心描繪津甘協作美麗畫卷。展出作品以津甘兩地多年攜手發展的歷史為依托,以新時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偉大事業為主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再現了津甘兩地精誠團結、緊密協作的感人畫面。作品題材涵蓋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門類,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既根植傳統,又反映時代巨變,是津甘東西部協作多年來攜手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生動表達了津隴兩地人民群眾深厚感情。
津隴情誼濃,翰墨寫華章。
王華存館長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說,此次津隴書畫聯展,是我們表達感激、學習取經、對接協作之行,也是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東西部協作重要指示要求的具體行動。黨中央決定天津幫扶甘肅以來,天津以強烈的政治擔當,真抓實干幫、真情實意扶、真金白銀投,傾情傾力支持甘肅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感人至深的“津甘山海情”。
早在20世紀80年代,天津甘肅就曾簽署對口幫扶經濟協作紀要。天津甘肅,千里攜手,情深意長。海河浪奔潮涌,記錄了津隴東西協作的難忘時光;黃土高原溝峁山灣,見證了津隴并肩奮進的印跡。首場展出已于去年6月在蘭州舉辦,活動反響非常好。我們聯合舉辦這種意義重大的活動,既是文史研究館在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深入挖掘各自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用實際行動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的具體行動。
王華存說,甘肅省與天津市,前者位于雄渾的西北,后者位于渤海之濱,自然景色、風俗習慣各具特色,書畫流派、藝術風格相映生輝。甘肅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多民族文化交匯區。絲綢之路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曾給這里帶來燦爛的古代文化,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保存下來的書畫藝術更是熠熠生輝,光照千古。甘肅的書畫家繼承和發揚敦煌藝術,創造了新的敦煌書風和敦煌畫風,展現了多姿多彩、充滿魅力的隴原風光,為當代的書畫創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天津作為近代中國藝術發展的前沿,在繼承國畫傳統的基礎上,融合西畫技法之長,形成了具有傳統性、開放性、創新性、地域性等優秀特質的“天津畫派”,涌現出以李叔同、劉奎齡、劉子久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大家,為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妙筆山水生靈氣,墨染丹青竟芳菲。此次聯展共展出兩館創作的書畫精品98幅,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主題鮮明、墨韻生動,集中反映了津隴兩地文化特色和東西部協作脫貧攻堅成果。書畫作品聯展的成功舉辦,是甘肅與天津兩地書畫藝術界的一大盛事,是一場高品位的文化藝術盛宴,將為兩省市群眾和廣大書畫愛好者帶來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王華存說。
書畫為媒,翰墨傳情。此次兩省市文史研究館在津隴協作發展大背景下,首次開展文化交流和書畫聯展,既是館際交流合作的有益探索,對于彰顯兩地文化底蘊,促進兩地文化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將成為當代書畫藝術展覽中的一段佳話,同時對繁榮兩省市當代書畫藝術創作、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將起到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今天展出的書畫作品,是兩省市館員研究員和書畫家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祖國事業發展的具體展現,是兩省市藝術家精神風貌的一個縮影,是兩省市館員研究員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的擔當。透過這些作品,我們能看到藝術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不懈追求。
王華存說,我們堅信,以此次書畫聯展為契機,兩省市的文化交流將會越來越廣泛,兩省市的經濟文化聯系將會越來越密切,兩省市人民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
特色濃郁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
大運河畔的楊柳青古鎮,擁有千年的發展歷史。
5月25日,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一行興致勃勃地來到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參觀考察。
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具有濃郁特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為主題的公益性展館,展館外觀為仿古建筑,高5層,建筑面積3535平方米,展覽面積1724平方米,展示楊柳青木版年畫600余幅,收藏自明代以來年畫萬余張,古版6400余塊。它的建立對研究天津以及中國北方地區的民俗民風,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楊柳青木版年畫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廳分為“歷史傳流”“戲曲故事”“古版藏珍”“仕女娃娃”“世俗生活”“戴齊畫坊——保護發展”“中國年畫集錦”7個展廳,各展廳依照年畫題材配合展覽,設計了呼應年畫作品的實體景觀,還原了年文化的民俗民風,使展覽內容更加立體生動。在這里,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全方位再現了古鎮的歷史發展脈絡,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體驗到了流傳在舊時光里的古鎮市井文化和民俗風情。
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專業性的木版年畫博物館,不乏孤本藏品,處處彰顯歷史痕跡和珍貴價值。其中,彌足珍貴的立軸大畫《大福星》展品為明代的福祿壽三星圖中堂畫,是博物館內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一幅孤本。博物館另一吸引人之處,是44個大型展架,依規格、體例整齊擺放的6400余塊古版,多為天津市在對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全面搶救性發掘時從社會上廣泛征集而得,顯示出天津市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鎮歷史和民俗文化展區,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來到舊時老百姓的家中?;鹂簧蠑[著“餃子”、院堂里掛著燈籠、婚房里燭影閃爍……而年畫則是這些“被復制”的老式家庭里最重要和醒目的裝飾。“我們小時候住的就是這種大院,以前家家戶戶都掛年畫。一到過年,這些民俗用品都少不了。每幅年畫的寓意不同,掛的位置也有講究?,F在年輕人了解民俗的少了,這地方應該帶孩子多來看看。”看到館里陳列的老物件,觀者頗有感觸。這邊是以“家庭”為單元展現年俗、婚俗、家風等民間風俗禮儀;另一邊是舊時商販的叫賣場景,當鋪、藥鋪、包子鋪、照相館毗鄰而立,古時商業街的熱鬧歷歷在目。
楊柳青博物館,原系清末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祖籍山東東阿縣,明代時起便以漕運糧食為業,盈利漸豐。乾隆五十年,從石衷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清嘉慶四年,乾隆寵臣和坤獲罪賜死,有一侍女攜珠寶出逃,被石萬程停泊在通州的糧船收留,由此,石家財富驟增,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石獻廷就把石家財產分給四個兒子,各立堂門,長門福善堂,二門正廉堂,三門天錫堂,四門尊美堂。其中以四門尊美堂治家有方,財丁興旺,不斷擴建為津西第一家,世人俗稱石家大院。石元仕于民國八年去世,他的夫人攜全家遷居天津市內,從此石家便逐漸衰落,石家大院被嚴重破壞。自1987年,西青區人民政府相繼投資560元逐漸修復,1991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石家大院有三絕:牌坊,戲樓,文昌閣。三絕之一的戲樓子,頂子外面是一層鐵皮,上面有銅鉚釘鉚成的一個大壽字。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余舒巖,孫菊仙,龔云甫都在此唱過堂會。整個戲樓的特點是冬暖,夏涼,音質好。戲樓的墻壁是磨磚對縫建成,嚴密無縫隙,設有穿墻煙道,由花廳外地爐口入炭200斤燃燒一晝夜,冬日雖寒風凜冽,樓內卻溫暖如春。到了夏天,戲樓內地爐空氣流通,方磚青石堅硬清涼,東西兩側開有側門使空氣形成對流,空間又高,窗戶設計的陽光不直射卻分外透亮,使人感到十分涼爽。戲樓建筑用磚均是三座馬蹄窯指定專人特殊燒制。經專用工具打磨以后干擺疊砌,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粘合,墻成一體,加上北高南低回聲不撞,北面隔扇門能放音,攏音效果極佳,偌大戲樓不用擴音器,不僅在角落聽得清楚,即使在院內也聽得明白無誤。因此,石府戲樓堪稱“民間一絕”。
第一展室,陳列的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這個時期的年畫以表現人民生活及歷史故事題材為主,人物突出,注重人物神情刻畫?!陡I萍獞c》是一幅有情節的仕女娃娃寓意畫,它的寓意是采用漢字的諧音表示吉祥,用蝙蝠的“蝠”代幸福的“福”,用扇子的“扇”代善良的“善”,用刀槍劍戟的“戟”代吉祥的“吉”,用罄竹難書的“罄”代慶祝的“慶”。
第二展室是燈箱畫,石元仕的哥哥石元俊在光緒四年組織崇文書院,設在文昌閣,文昌閣建成后,決定做一套壁燈二十四盞,每盞從勸善經書中摘一句格言,按該句語意構思繪圖,畫于燈箱上?,F在該館展出的就是其中八盞。
石家大院共有三道垂花門,因其垂柱根據荷花的三個花期雕刻成三種不同形態的圖案,分別取名為:“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滿蓬蓮”。
第一道垂花門:“含苞待放”。它是三座垂花門中最講究的一座,中間有兩塊抱鼓石,抱鼓石外側是象首,即“吉祥”,里側是鶴鹿回春。當年僅石料就需白銀五百兩,兩位石匠精雕細刻一年之久才完工。垂花門木格上有四季花圖案,象征走過此門,四季平安。
第二道垂花門:“花蕊吐絮”。但見門樓上方的木格中是木雕仙鶴,一共是九只,相傳一只仙鶴增壽12歲,9只就是增壽108歲。仙鶴背面雕的是古代銅錢,所以從此門過就是又增壽又有錢。
第三道垂花門:“籽滿蓬蓮”。它的門樓上方及垂柱兩邊有木雕葫蘆爬蔓圖案,取名葫蘆萬代,象征子孫萬代繁衍不斷。
這三道垂花門分別象征著主人一生三個美好的愿望:一年四季保平安;一代長壽又有錢;子孫輩輩永綿長。
楊柳青木版年畫,我國民間美術的一朵奇葩
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之一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還有一說,天津楊柳青與四川綿竹、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并稱中國四大“年畫之鄉”。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 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制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由于是純手繪,每位畫師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各異,或精美素雅,或豪放粗獷,這正是楊柳青年畫的魅力所在。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有中國氣派。
楊柳青年畫遺存豐富,表達了民間百姓的精神天地和文化的連續性,有“民間大百科全書”之稱,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造型方式和藝術風格汲取了中國工筆重彩畫和民間版畫藝術的精華,保留著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術,刻工精美,繪制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在眾多的中國民間年畫中,它以生動而有趣的題材,優美而真實的形象,富于裝飾趣味的構圖和艷麗的色彩,為歷代人們所喜愛。其內容凸顯民族傳統,把農耕社會的文明審美觀和生存體驗表達得淋漓盡致,寄托著人們的希望和向往,成為迎接新歲、納福履吉的重要載體。楊柳青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兼容并蓄,無美不臻,渾然匯成一個泱泱藝術體系。它的形成與興盛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是我們祖先留給人類的藝術活化石。
傳說在元順帝時,戰亂四起,一個善于雕刻的民間藝人霍玉堂避難來到楊柳青,他一眼就看中了那成片的棗樹林,棗木正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于是,逢年過節他就刻印些門神,灶王,鐘馗,來賣,以此維持生活。后來,楊柳青的人們也爭相效仿。
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楊柳青年畫生產每年都在幾百萬張以上,各地商人紛紛到楊柳青選購年畫。不僅如此,部分楊柳青畫工還被征入宮廷,他們在接觸到宮廷園林、器具后,又將這些題材表現在年畫中。
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制作和創作的楊柳青年畫獨特的“畫訣”,它是民間年畫藝人傳代的理論和范本。
比如美人樣: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奓手,要笑千萬莫張口。
貴婦樣:目正神怡,氣靜眉舒,行止徐緩,坐如山立。
娃娃樣:短胳膊短腿大腦殼,小鼻子大眼沒有脖,鼻子眉眼一塊兒湊,千萬別把骨頭露。
動物畫訣:若要畫肥豬,腿短拖地肚。昂頭挺胸馬,畫法三塊瓦。抬頭羊,低頭豬,怯人鼠,威風虎,鳥噪宿,馬嘶蹶,牛行臥,犬吠籬。畫嬉貓,常洗臉。畫白兔,前爪短。畫兇鷹,兩只眼。畫蝌蚪,墨點點。畫青蟹,橫長些。畫青蝦,一彎月。畫麒麟,頭似龍。畫鯉魚,尾鰓鰭。
戲劇人物畫訣:武將揚手過盔頭,文官捻髯露半手,小生不作呆立像,美人摸鬢側面瞅。畫旦難畫手,手是心和口,若要用目送,神情自然有。青衣手捧心,武旦疾如風,閨門木下行,花旦插腰巾。
楊柳青年畫在各個時期中,無論在選擇題材、表現形式和藝術水平各方面,又是有變化和不相同的。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形式愈來愈多種多樣,早期的作品,偏重描繪人物,景物都很簡單。后來加強了環境的描繪,有的作品甚至以全景式的構圖出現,山水花木、亭臺樓閣占滿畫面,人物故事則發生在其中。民間藝術家為了適應年畫不同題材的要求,往往采用大膽而具有獨創性的構圖。
當以戲劇,文學故事為內容的年畫勃興之時,群眾已不滿足于觀賞其中的某一片段情節,而要求有頭有尾地描繪出來,這樣連環畫年畫就應運而生。民間藝人借鑒古代壁畫的表現方法,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取其重要情節,集中畫在一個幅面中?!栋咨邆鳌肪筒捎昧诉@樣的構圖。它產生于光緒年間,畫面縱60厘米,橫108厘米,包括《游湖》《借傘》《開藥鋪》《盜仙草》《斬蛇去疑》《水漫金山》《斷橋》《祭塔》八個場面。在各幅畫之間,運用云彩、山石、花木等使畫面相互連成一片,錯落有致,毫不紊亂,宛如一體。這幅畫從藝術技巧上來看、則比前期遜色,筆墨有些草率,著色比較板滯。
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一家在過年時,要在門上張貼門神,希望“大鬼小鬼進不來”。在農業時代的中國,這是一種全國普及的風俗。門上的秦瓊和尉遲恭,也就此成為了普通農家的守護者。
當然,也有將年畫貼在床頭的。畢竟過年包餃子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齊聚一堂,越是喜慶的東西,越受歡迎。
床頭上貼的年畫,是我們喜聞樂見的胖娃娃。而遠處墻上的年畫,看起來頗為復雜——這到底是什么呢?
這種楊柳青繪畫作品,通常被稱為“世俗畫作”。顧名思義,世俗畫作所表達的內容,是我們的世俗生活。
在舊日的北方,初春或冬雪之后,兒童出門玩耍,成年人則相約踏雪,全家喜樂融融。這清遠的畫風,透著北方村莊的曠達寥廓。而乘風而上的紙鳶,則寓意著人生通泰、暢行無阻的祝愿。
由此可見,世俗畫作與經典畫作的特征,無疑都體現出畫師對顧客的美好祝愿。雖然畫風不同,但背后的美好寓意,卻是高度相似的。這些楊柳青的年畫作品,無疑是我們平凡、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
這些年畫,記錄了民間生活的縮影。但楊柳青年畫的功用,絕不僅限于此——除了民間生活之外,那些畫師們更是慷慨揮毫,記錄了中國近代百年的風起云涌,將那無數經典的歷史畫面,銘記在了年畫作品之中。
畫風能創新,老手藝不能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故事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于明代,在4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復雜的工序流程,體現出其獨特的刻、繪結合的工藝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物’,制作、形成它們的技術和歷史才是真正的非遺,制作年畫的非遺技藝,就是通過年畫那張紙來承載的。”
成長于楊柳青古鎮的中國民間美術史學家王樹村老先生,將一生獻給了楊柳青年畫的發掘保護,即使走向人生的終點,最惦記的還是“那張紙”。孫子王進接過爺爺的接力棒,搜集整理了6000多幅楊柳青年畫,多次無償送展,只為讓大家看到真正的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畫社的雕版師傅劉杰,至今用的還是30多年前踏進這一行時,師傅為他親手做的兩把月牙刻刀。一張張年畫背后,是對藝術的精研沉潛。在傳統技藝的精進發掘之路上,劉杰傾注了畢生心血。
楊柳青古鎮的胡同深處,一個四合院門口掛著木質牌匾,上面寫著“楊柳青年畫館”幾個柳綠色大字,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的“玉成號畫莊”就在畫館東側廂房里。
70多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霍慶有,是霍氏古一張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他說:“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畫,到我這輩兒不能斷了。”為了賡續技藝,他從打鐵做刻刀、選購顏料宣紙的環節開始,將楊柳青年畫的“產業鏈”重新串聯起來。
霍慶有是此行我們有幸見到的大師級人物,他是楊柳青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他一邊講解,一邊為來自大西北的甘肅文化人現場表演展示,但見他將一張宣紙覆在木版上,施加輕重不同的手力,一幅清晰的“蓮年有馀”躍然紙上,這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里最經典的形象?;魬c有還熱情地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技藝,來自甘肅文史館的朋友們紛紛圍在他身邊,感受津味文化,有模有樣地當了一回小學生。
霍慶有,生于一九五二年,藝名古一張,父親霍玉堂老先生是楊柳青年畫“玉成號畫莊”的創始人。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苦心鉆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蘇。如今,“玉城號”畫莊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點。
根據傳統工藝,楊柳青木版年畫制作由勾描、刻版、套印、彩繪、裝裱五大工序組成。一幅較大的作品在印制輪廓的時候往往都需要拼接,以“蓮年有馀”為例,木版一面雕刻著“蓮年”字樣和魚頭,一面雕刻著“有馀”字樣和魚尾,娃娃的身子被分別雕刻在木版兩面。想要完成另一半印刷,需要將木版翻面兒,再精湛的手藝,也會在畫中留下痕跡。肉眼近乎不可見的畫縫兒,是純手工制作的印跡,“也是那個年代的防偽線”,霍慶順說。
只見他的畫筆慢慢描畫著娃娃的眼線,畫出根根睫毛,最后描摹眼睛的內輪廓,筆鋒平緩,描到眼角處猛一收筆,娃娃的大眼睛頓時“活”了起來。“仔細看這一墻的年畫,無論你坐在哪里,娃娃的眼睛都是看著你的——這就是楊柳青年畫絕妙的地方。”霍慶有笑著說道。
“蓮年有馀”這幅畫作出自百年前的老藝人,一直流傳至今,霍慶順也從來畫不膩。“蓮年有馀,取自年年有余之意,所用的是‘蓮’表示像蓮花一樣連連不斷,而蓮花也有荷花的叫法,年畫上畫了兩朵荷花,這里又有和和美美的意思。胖娃娃也有奧義,大家都希望兒孫滿堂,但有人喜歡男孩,有人喜歡女孩,所以年畫娃娃一邊的頭發是發髻寓意著男孩,一邊是梳起的小辮寓意著女孩。小小一幅畫,男孩女孩的祝福都有了。”鯉魚的頭、鯽魚的身子、金魚的尾巴,在“蓮年有馀”年畫里娃娃手里抱的大魚集合了三種魚最精華的部分,祝福滿滿。
霍慶順介紹,楊柳青年畫可以分為五大類,娃娃類、侍女類、民俗類、民間故事類和神話類,每一類里又有上百種內容。“莊稼忙”“五子奪蓮”“南村訪友”等也是楊柳青木版年畫流傳較廣的傳統畫作。
1926年“玉成號畫莊”成立,是當時楊柳青鎮內規模較大的年畫作坊?;魬c順出生的時候,楊柳青木版年畫“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到20世紀五十年代,附近的年畫作坊就只有我們家了。”
上世紀80年代,而立之年的霍慶有正式挑起了傳承年畫的重任。從研究版樣、改良工藝到調配顏料、收集老畫,他常常廢寢忘食,帶病堅持?;魬c有說:“年畫也要與時俱進,一個時期要有反映一個時期的作品,一個時期要有一個時期的特色。”近30年來,他創作、加工了上百幅年畫版樣,不僅延續了“連年有余”的經典風格,還設計了紀念奧運會、世博會等反映和諧盛世的新版面,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大獎。
中國的版畫同其他很多老行當一樣,總是家族傳承,打小耳濡目染,見慣了父輩的辛苦,卻很難不被其中的美感所吸引?;魬c順就是如此,他父親當年不太想讓孩子繼續這份辛苦,霍慶順不聽,偷偷摸摸也要畫。也幸虧這種執拗,近百年的楊柳青老畫館“玉成號畫莊”傳承至今,霍慶順從少年畫到如今滿頭白發。
看著年畫長大,跟著父輩、兩個姐姐一起學習楊柳青木版年畫,是霍慶順孩提時代最喜歡的事情。“先偷藝后學藝”,因為辛苦,也因為行業的式微,父親最初并不想讓霍慶順繼續從事這一行當,可幼年霍慶順偏偏要在放學后偷偷學藝。兩個姐姐彩繪的時候,他就在旁邊看,等到屋子里沒人了,他就自己去臨摹。大概是看到了霍慶順的執拗與天分,父親開始手把手教霍慶順手藝。這一入行,幾十年白駒過隙。
如今霍慶順的倆兒子和兒媳婦都繼承了版畫手藝,除了畫胖娃娃,也常有創新的題材。老爺子對新畫風都支持,卻也有規矩:“不論畫風怎么創新,勾描、刻版、套印、彩繪、裝裱這套老手藝不能丟。”
張宏是霍慶順的大兒媳婦,也是徒弟。一只黃色的小老虎張著嘴巴,兩只眼睛被銅錢替代,身后甚至還長有一對翅膀,這是張宏和美院專業老師一起創作的“如虎添億”,相較于“蓮年有馀”這樣傳統的楊柳青木版年畫,這是張宏的一次全新創作。
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楊柳青木版年畫,這是張宏最想突破的,“不過老爺子叮囑過,不論畫風怎么創新,老手藝不能丟。”
傳統手藝,代代傳承。他說,我們要正視非遺和當代生活存在的“時差”,家家戶戶張貼年畫的習俗正在逐漸消失,年畫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工藝品。他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行列。時代在變、生活在變,非遺如何守正創新,是需要不斷思考的命題?;魬c有說,自己有責任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并喜愛木版年畫,希望這門手藝能夠流傳后世。